永政办发〔2011〕2号
永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各县区人民政府,各管理区,市直有关单位:
《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10-2020)》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实施。
二○一一年一月二十八日
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2010-2020年)
目 录
前 言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形势
(一)地质灾害现状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防治原则
(三)规划目标
(四)规划任务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一)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程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三)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法制建设措施
(二)行政管理措施
(三)技术保障措施
(四)资金保障措施
(五)抢险救灾措施
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经费估算和效益评估
(一)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经费估算
(二)经费筹措原则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效益评估
前 言
为满足永州社会经济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需求,最大限度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20年)》要求,结合永州市城市发展规划,特编制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所称地质灾害,包括自然因素或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等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因另有规划安排,故矿山地质灾害治理不在本次规划范围。
《规划》基准年为2009年;近期规划为2010-2015年;远期为2015-2020年。本《规划》适用范围为永州市下辖各行政区域。
一、地质灾害现状与形势
永州位于湖南省南部,地处南岭北麓中心地段,永州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分别与邵阳、衡阳和郴州交界,南部和西部分别与广东和广西接壤。萌渚岭-九嶷山巍峨挺拔高耸于南端,都庞岭-阳明山逶迤蜿蜒斜贯中部,越城岭一四明山绵延起伏于西北。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萌渚岭、都庞岭、越城岭沿湘、桂、粤边界环绕;腹地多为丘岗、平地,呈马蹄形向北敞口,中间被阳明山拦腰切割,将全市分为南北两个半封闭的盆地。最高处为道县都庞岭的韭菜岭,海拔2009m;最低处是湘江河谷祁阳唐家岭九洲,海拔63m。
永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均气温18.1℃,降水量1432mm,日照1560小时,无霜期296天。水系以湘江、潇水、祁水、白水、紫溪河、芦洪江、永明河、宁远河、新田河为主,大小河流共733条。
永州市总面积22259.20Km2,辖零陵、冷水滩2个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永、宁远、蓝山、新田、江华等9个县,共108个镇、59个乡、22个民族乡、284个居委会、5359个村委会,人口约583.22万,人口密度约262人/Km2。
(一)地质灾害现状
1、地质灾害类型
据永州各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辖区内共查明各类地质灾害调查记录678处,其中滑坡414处、崩塌78处、泥石流29处、地面塌陷100处、危险斜坡53处、地裂缝4处。这些调查记录包含已发生的灾害点和仍存在隐患的调查点。
2、地质灾害分布
全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调查点319处(详见附表1),仍然存在地质灾害隐患的调查点667处(详见附表2)。其中已发生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地形地貌较复杂的地区,包括越城岭、阳明山、都庞岭、九嶷山、萌诸岭等中、低山谷地以及其间的丘陵盆地和坡地平原附近。
采空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零陵区和祁阳县的煤矿、多金属矿区附近,岩溶区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地区,在永州北部和南部均有分布。各县(区)地质灾害分布情况见表1-1。
永州市已发生的地质灾害分布一览表 表1-1
灾 情 行政区 |
滑坡 |
崩塌 |
泥石流 |
地 面 塌 陷 |
地裂缝 |
合 计 |
占总数 百分比 |
分布范围 |
零陵区 |
3 |
|
5 |
16 |
|
24 |
7.52% |
各乡镇均有分布 |
冷水滩区 |
15 |
2 |
1 |
2 |
|
20 |
6.27% |
主要分布在北部 |
祁阳县 |
10 |
|
2 |
18 |
|
30 |
9.40% |
各乡镇均有分布 |
东安县 |
2 |
|
6 |
21 |
1 |
30 |
9.40%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部 |
双牌县 |
53 |
8 |
3 |
1 |
|
65 |
20.38% |
各乡镇均有分布 |
道县 |
4 |
|
2 |
5 |
|
11 |
3.45%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东南部 |
江永县 |
6 |
2 |
2 |
6 |
|
16 |
5.02%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 |
宁远县 |
20 |
3 |
1 |
2 |
|
26 |
8.15% |
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 |
蓝山县 |
17 |
3 |
2 |
4 |
|
26 |
8.15% |
主要分布在南部 |
新田县 |
28 |
3 |
|
3 |
|
34 |
10.66% |
各乡镇均有分布 |
江华县 |
30 |
|
4 |
3 |
|
37 |
11.60% |
主要分布在东部山区 |
合 计 |
188 |
21 |
28 |
81 |
1 |
319 |
|
|
3、地质灾害灾情
据统计,永州市历年共发生地质灾害319处,按灾情分级标准,中型5处、小型314处,因地质灾害死亡11人,直接经济损失约2451.15万元。其中人员伤亡严重的为蓝山县,经济损失较严重的为东安县和新田县。各县(区)灾情现状见表1-2和附表1。
永州市地质灾害灾情现状表 表1-2
灾 情 行政区 |
灾情级别 |
灾害损失 |
||||||
大 型 (处) |
中 型 (处) |
小 型 (处) |
合 计 (处) |
死 亡 (人) |
毁 房 (间) |
毁 田 (亩) |
直接经济损失(万元) |
|
零陵区 |
|
|
24 |
24 |
1 |
20 |
135.8 |
133.6 |
冷水滩区 |
|
1 |
19 |
20 |
|
296 |
87 |
275.1 |
祁阳县 |
|
|
30 |
30 |
2 |
54 |
650.8 |
223.3 |
东安县 |
|
|
30 |
30 |
1 |
56 |
46.05 |
318.25 |
双牌县 |
|
2 |
63 |
65 |
2 |
158.5 |
10 |
713.5 |
道 县 |
|
|
11 |
11 |
|
30 |
50 |
66 |
江永县 |
|
|
16 |
16 |
|
21 |
18 |
46.2 |
宁远县 |
|
|
26 |
26 |
|
23 |
30 |
130.5 |
蓝山县 |
|
1 |
25 |
26 |
5 |
58.5 |
33 |
61.5 |
新田县 |
|
1 |
33 |
34 |
|
365 |
150 |
393.3 |
江华县 |
|
|
37 |
37 |
|
34 |
40 |
89.9 |
合 计 |
|
5 |
314 |
319 |
11 |
1116 |
1250.65 |
2451.15 |
4、地质灾害险情
据统计,全市仍存在隐患的地质灾害调查点667处,其中以祁阳县、东安县和零陵区分布较多,分别占总数24.3%、18.3%和17.1%;受威胁人数较多的有双牌县和祁阳县,分别占总数17%和17.1%;威胁资产最多为双牌县,占总数24.8%。全市险情级别为大型及其以上隐患点38处、中型隐患点201处、小型428处。各县(区)地质灾害险情现状见表1-3和附表2。
永州市地质灾害隐患险情现状表 表1-3
险 情 行政区 |
险 情 级 别 |
威胁人员及资产 |
||||||||
特大型 (处) |
大 型 (处) |
中 型 (处) |
小 型 (处) |
合 计 (处) |
所 占 百分比 |
威胁人数 (人、占百分比) |
威胁资产 (万元、占百分比) |
|||
零陵区 |
|
2 |
34 |
78 |
114 |
17.1% |
1134 |
7.1% |
3601.7 |
10.1% |
冷水滩区 |
|
3 |
8 |
10 |
21 |
3.1% |
1069 |
6.7% |
1524.5 |
4.3% |
祁阳县 |
|
6 |
44 |
112 |
162 |
24.3% |
2729 |
17.1% |
6208.5 |
17.4% |
东安县 |
|
3 |
15 |
104 |
122 |
18.3% |
1843 |
11.5% |
2851 |
8.0% |
双牌县 |
|
8 |
21 |
35 |
64 |
9.6% |
2708 |
17.0% |
8873 |
24.8% |
道县 |
|
2 |
12 |
32 |
46 |
6.9% |
1308 |
8.2% |
2480 |
6.9% |
江永县 |
|
1 |
4 |
12 |
17 |
2.5% |
324 |
2.0% |
1044 |
2.9% |
宁远县 |
|
3 |
15 |
8 |
26 |
3.9% |
1140 |
7.1% |
1818 |
5.1% |
蓝山县 |
|
1 |
13 |
11 |
25 |
3.7% |
663 |
4.2% |
1052 |
2.9% |
新田县 |
|
7 |
14 |
13 |
34 |
5.1% |
1766 |
11.1% |
4232.9 |
11.8% |
江华县 |
|
2 |
21 |
13 |
36 |
5.4% |
1286 |
8.1% |
2051.5 |
5.7% |
合 计 |
|
38 |
201 |
428 |
667 |
|
15970 |
|
35737.1 |
|
(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
自2002年《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和2004年国务院颁布实施《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实施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评估制度以来,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工作进入到新的阶段,防灾减灾成效显著。
(1)政府重视,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推动下,永州市相继建立了市、县(区)地质灾害防治机构,防灾工作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区)均成立了以市、县(区)主管领导为组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规划建设、水利、安监、交通、气象、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各县(区)又把这种组织形式推广到乡镇人民政府和村委会,使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得到组织保障,有力地推进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深入开展。
(2)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成效显著
在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的大力支持下,永州开展并完成了辖区11个县(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项目。通过对永州市11个县(区)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初步查明境内地质灾害类型、规模、形成条件、分布规律和发育特征,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通过近十年的基础调查,一方面摸清家底,另一方面在基础调查的同时,特别注重地质灾害科普宣传工作。近年来,随着地质灾害科学常识普及力度的加大,基层干部群众的地质灾害认知能力、防灾意识和应对水平得到显著提升,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已经深入人心。
(3)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基本建立
在全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推动下,永州市成立了市、县(区)两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在当地人民政府牵头组织下,国土资源、规划建设、水利、安监、交通、气象、民政等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组建了应急抢险机构,市级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指挥部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各县区组建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小分队,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提供了组织保证。各县、区均安排有专门机构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镇和行政村主要领导对本辖区负总责,每个灾点安排有监测人。市、县(区)每年编制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期实行地质灾害速报制度、险情巡查制度和汛期值班制度。
(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成效明显
永州市国土资源局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十分重视,多方筹集资金开展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成效显著。2000年以来,市局争取国土资源部专项治理资金和省级、市级财政补助,开展了双牌唐家岭山体滑坡治理工程、双牌二中滑坡治理工程、东安苍子岭滑坡治理工程、江华未竹口乡政府驻地滑坡治理工程等重大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应急处理工程三十余项,累计投入治理资金达3150万元。通过对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的工程治理和应急处置,避免一些重大地质灾害发生,有效保护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这些灾害防治工程的实施,均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5)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
为了提高干部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市、县(区)国土资源局每年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和“安全生产月”等,走上街头采用挂横幅、张贴标语、举办图片展览、散发宣传材料及利用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了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多数县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时,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调查工作者一起,对群众和干部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讲、培训。市国土资源局利用每年召开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之机,对各县(区)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人员多次参加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举办的地质灾害防治学习班。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职能部门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能力、管理能力,保障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地质灾害防治资金严重不足
永州市已查明的地质灾害达670多处,其中隐患点所占比例较大,地质灾害防治任务十分繁重。据相关资料显示,得到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的隐患点不足5%。其根本原因是尚未建立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的长效机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尚未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来源渠道未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处于被动应急状态,尚未形成主动的和有预见性的防灾减灾工作新局面,离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地质灾害防治要求差距较远。
(2)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加强
群测群防、群专结合监测网络体系建设、运行与管理工作已形成,专业监测网点还未建立,区域性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尚未开展,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缺乏,群测群防基础工作开展难度大,工作手段和技术水平亟待加强和提高,监测网点的管理与运行欠规范,监测信息反馈与处理工作有待加强。
(3)地质灾害应急系统尚不完善
市、县(区)、乡(镇)、村和灾害点五级地质灾害应急系统亟待建立。在出现灾情或险情时,能够及时做出反应,开展相关的地质灾害处置工作,由于无专业的支撑系统,工作水平相对较低。
(4)地质灾害预警有待加强
永州市地质灾害预警工作起步较晚,现阶段与市气象台合作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工作取得了相应的成效。但是由于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专业化设备缺乏,地质灾害监测预警职能主要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承担,未能形成规划建设、水利、交通、铁路和气象等部门统一的、联动的和长期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指挥体系,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监测预警工作的开展。
(5)市、县级防治机构专业技术人员缺乏
2009年底,市国土资源局成立了地质环境管理监测机构--地质环境监测站。市、县两级地质环境管理监测干部和科技工作者已成为永州地区地质灾害监测管理以及应急处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目前,县(区)及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不足的现状,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地质灾害防治必需的设备未能配备或配齐,总体上技术装备落后,不适应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及监测预警工作的需要,相关的硬件建设亟需得到补充和加强。
(三)地质灾害发展趋势
永州市地貌条件较复杂,地质环境条件脆弱,矿业活动较多,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日益强烈,暴雨以及极端降雨事件频频出现。规划期内自然和人类工程活动引发地质灾害都将不同程度的呈加剧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使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
强烈的人为活动是破坏地质环境和引发地质灾害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人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都显著影响着地质环境,各类工程的地表和地下开挖、切坡、爆破、过量抽取地下水、蓄水和引水、滥伐山林破坏坡面植被、不合理和盲目堆载等,都严重破坏了当地地质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据调查资料统计,本市人为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占其总数的90%以上。在规划期内,本市人为活动加剧地质灾害的方式主要为矿产资源开采和基本建设等几个方面。
2、自然条件变化使地质灾害呈加剧趋势
永州市自然条件变化加剧地质灾害的方式主要是气候变化大。气候特征造成了永州大气降水充沛,雨量集中。因此,也造成了辖区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频频发生。据调查资料,永州市多雨区一般为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高易发区,降雨尤其是暴雨,是诱发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灾害的主要因素,这些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年内变化,丰水年是突发性地质灾害多发年份,反之,为地质灾害少发年份。年内变化规律呈现与年内雨季的一致性,多出现在4-7月,占全年突发性地质灾害的85.19%左右。
二、地质灾害防治基本原则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和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省级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紧密结合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实际,落实地质灾害防治各项制度和措施,做好群测群防,加强监测预警,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和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防治原则
1、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健全和完善群测群防体系,变被动应急救灾为积极主动防灾减灾,使预防和治理协调统一。
2、以人为本、防重于治、全面规划、重点突出、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原则。按地质灾害特征和险情的轻重缓急,对稳定性差、社会影响大的灾害点,有步骤地开展防治工作。
3、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发挥综合治理效益,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协调统一。
4、实现责任、利益、义务统一的原则。人为诱发的地质灾害谁诱发、谁治理;自然形成的地质灾害,由人民政府实施治理,受益者合理分担。
5、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的原则。地质灾害防治由各级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行其职,密切配合。
6、分级管理,属地为主的原则。建立健全按灾害级别分级管理、条块结合,以地方人民政府为主导的管理体制。
(三)规划目标
1、近期目标(2010-2015年)
开展县(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开展一批重要区域、重要设施周边、道路交通沿线、大中小学校附近1:5万专项地质灾害调查;开展永州地区地质灾害防治科学基础研究工作;开展市级气象预警系统、市级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及市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建立以地质灾害隐患点为主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并且完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实施一批重点迁避与治理工程,有效控制人为引发地质灾害加剧的趋势,使我市地质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在规划基准年基础上减少30%,经济损失降低30%。
2、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完成市级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市级气象预警系统、市级地质灾害应急指挥体系及市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根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的工作经验,建立专业监测站(点)达到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有效监控;完成重大地质灾害点迁避与治理工程,使我市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在2015年基础上减少20%,经济损失降低20%。
(四)规划任务
1、近期任务(2010-2015年)
(1)完成祁阳县、零陵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
(2)完成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都庞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两处风景名胜区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3)完成境内2座大型、28座中型水库区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4)完成永州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5)完成1300处大中小学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
(6)完成双牌县泷泊镇和东安县白牙市镇滑坡、崩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工作。
(7)开展市、县(区)、乡(镇)、村四级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建设,完成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开发任务,完成642处隐患点的群测群防监测设备的布置。
(8)联合市气象等部门,开展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开发和预警理论研究。
(9)完成永州市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研发以及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工作,集成永州地区地质灾害信息数据。
(10)对50处重大地质灾害规划开展治理工程,对52处重大地质灾害点规划实施搬迁避让工程。
2、远期任务(2016-2020年)
(1)完成全市重大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工程,使受威胁城镇、主要居民点、铁路和公路干线地质灾害点得到有效治理,重大工程设施、大中型工矿企业的地质灾害点基本得到有效控制。
(2)根据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的工作经验,在地质灾害相对高易发地区,对危害程度为大型及以上隐患点建立专业监测站(点),达到对大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的有效监控。
(3)建成永州市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和群测群防体系,地质灾害预报成功率达80%以上,开展县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系统开发以及县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及群测群防系统开发和硬件建设工作,使地质灾害得到有效控制。
三、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
(一)地质灾害易发区
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主要依据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性质、地质构造等地质环境背景条件,按不同地质灾害类型、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发展趋势,结合大气降水和人类活动等动力条件等致灾因素,把孕灾条件类似、灾害发生种类基本一致、历史上地质灾害事件频率相近、灾害规模和危害程度相当的区域量化并归类划分,最终形成宏观的永州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区划图。经综合分析,全市共划分出崩塌、滑坡、泥石流高易发区6个、中易发区2个、低易发区3个;地面塌陷高易发区1个、中易发区2个、低易发区3个、不易发区7个(见附表3)。
1、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区
(1)东安县西部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HBL1)
该区位于永州市西北部,主要包括东安县西部边境的大庙口镇一带。地貌以侵蚀剥蚀大起伏中山区为主,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地质灾害现状较发育,以滑坡为主, 崩塌、泥石流次之。
(2)祁阳县文富市-下马渡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HBL2)
该区位于永州市东北部,包括祁阳县文富市镇、黎家坪镇、下马渡镇、七里桥镇、潘市镇、梅溪镇等地。地貌属侵蚀剥蚀小起伏低山区,构造上位于祁阳山字型构造盾地,地质环境条件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局部较强烈。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发育,主要以滑坡为主。
(3)紫金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HBL3)
该区主要位于永州市西部,包括零陵区富家桥镇、水口山镇,双牌县五里牌镇、泷泊镇、尚仁里乡、永江乡、何家洞乡等地。地貌属侵蚀剥蚀小起伏、中起伏中低山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区内地质灾害隐患点较发育,主要以滑坡、崩塌为主。
(4)阳明山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HBL4)
该区主要位于永州中部,包括双牌县茶林乡、塘底乡、麻江乡、上梧江瑶族乡,祁阳县凤凰乡、金洞镇、内下乡、晒北滩瑶族乡,金洞管理区,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宁远县清水桥镇、柏家坪镇等地。地貌属侵蚀剥蚀小起伏、中起伏中低山区。阳明山至祁阳县白果市一带还分布有印支期花岗岩,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中等,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区内地质灾害发育,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
(5)洪塘营-浆洞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HBL5)
该区主要位于永州市东南部,包括道县洪塘营瑶族乡、横岭瑶族乡,宁远县水市镇、九嶷瑶族乡,蓝山县浆洞瑶族乡、所城镇、紫良瑶族乡、荆竹瑶族乡、大桥瑶族乡等地。该区风化残坡积物较发育,特别是花岗岩地区厚度大,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崩塌、泥石流次之。
(6)未竹口-码市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高易发区(IHBL6)
该区主要位于永州市东南部,包括江华瑶族自治县未竹口、码市及大锡等乡镇,地貌属侵蚀剥蚀小起伏、中起伏、大起伏低中山区,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区内地质灾害以滑坡为主。
(7)黄阳司-祁阳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HBL1)
该区主要位于永州市东北部,包括冷水滩区东部和祁阳县中部。地貌以岩溶侵蚀和侵蚀剥蚀丘陵为主,地质环境条件脆弱。区内煤矿资源较丰富,局部矿业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现状以滑坡、崩塌为主。
(8)零陵-江华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中易发区(ⅡHBL2)
该区主要分布永州市中部地区,十一个县(区)都有分布。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少量河谷平原,地质环境条件较脆弱。人类工程活动强度中等。地质灾害现状发育,以滑坡为主,泥石流、崩塌次之。
(9)冷水滩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的地质灾害低易发区(ⅢHBL1)
本区位于永州市北部,包括冷水滩区大部分地区以及东安县东南部、祁阳县北部和中部。地貌以岩溶侵蚀低丘陵为主,少部分河谷平原,局部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地质灾害现状以滑坡为主。
2、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区
(1)东安-祁阳地面塌陷高易发区(ⅠT)
该区位于永州市北部,包括东安、零陵、冷水滩、祁阳等县(区)。区内可溶岩分布广,煤矿资源丰富,采矿活动强烈,随着采矿活动的加剧,矿山地质环境将会进一步恶化,采空区地面变形将会更加严重,新的地面塌陷将呈加剧趋势。
(2)祁阳县羊角塘地面塌陷中易发区(ⅡT1)
该区位于永州市东北部,包括祁阳县羊角塘镇和梅溪镇。区内主要为可溶岩区,地下溶洞、地下河较发育,受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易形成岩溶塌陷。随着人类工程活动的增强,将会形成新的地面塌陷。
(3)道县-宁远地面塌陷中易发区(ⅡT2)
该区位于永州市中部偏南位置,包括道县、宁远、新田、蓝山、江永、江华等县部分区域。区内矿业活动对矿山地质环境有持续性影响,城镇地区人口密集,人类工程活动强烈,将会加剧地面塌陷的发生。
(4)五里牌地面塌陷低易发区(ⅢT1)
该区位于永州市中部,包括零陵区菱角塘镇、富家桥镇、凼底乡和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泷泊镇等部分区域。该区岩溶发育较强烈,人类工程活动较强烈,要严禁抽采地下水,地面塌陷将会得到有效控制。
(5)蓝山所城地面塌陷低易发区(ⅢT2)
该区位于永州市东南部,仅包括蓝山县所城镇部分区域。区内无重要工程设施,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影响轻微。由于地下岩溶较发育,如不规范人类工程活动,将会引发岩溶塌陷等地质灾害。
(6)江华小圩-大圩地面塌陷低易发区(Ⅲ3T)
该区位于永州市南部边界位置,包括江华瑶族自治县小圩镇和大圩镇。区内亦无重要工程设施,人类工程活动一般。该区要规范人类工程活动,防止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发生。
除上述以外的区域为地面塌陷相对不易发区。
(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
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主要包括国家、省、市重要经济发展规划区,人类工程经济活动比较强烈,地质灾害易发程度高、危害严重的地区。根据相关原则,共划分出7个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见附表4)。
1、东安-冷水滩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1)
该区位于永州市西北部,包括永州市冷水滩区珊瑚乡、仁湾镇、花桥街镇、杨村甸乡以及东安县大部分乡镇。区内重点防范灾种是滑坡和地面塌陷及堤岸崩塌,重点防治的城镇是冷水滩区及东安县城,重点防治的堤岸是湘江冷水滩城区段,重点防治的交通干线是洛湛铁路、湘桂铁路及G207国道,重点防治的风景名胜区是舜皇山森林公园、紫云山自然保护区。
2、祁阳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2)
该区位于永州市东北部,包括祁阳县文富市镇、下马渡镇、浯溪镇、七里桥镇、茅竹镇、观音滩镇、三口塘镇、白水镇、潘市镇、梅溪镇、黄泥塘镇、进宝塘镇等地。区内重点防范的灾种为滑坡和地面塌陷,重点防治的城镇为祁阳县城,重点防治的矿山为观音滩煤矿、友谊煤矿、铜钼皂煤矿、日新煤矿及祁阳煤矿等,重点防治的交通干线是衡枣高速公路及G322国道。
3、零陵-双牌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3)
该区位于永州市西部。包括零陵区西南大部分乡镇以及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茶林乡、泷泊镇、塘底乡、麻江乡、尚仁里乡、永江乡、何家洞乡、上梧江瑶族乡等地。区内重点防范的灾种为滑坡,重点防治的城镇为零陵区和双牌县城区,重点防治的重要交通干线为洛湛铁路、衡枣高速公路G207和G322国道,重点防治的水利水电工程为双牌水库和双牌水电站,重点防治的风景名胜区为阳明山森林公园。
4、新田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4)
该区位于永州市东部,包括祁阳县石鼓源乡、金洞镇、白果市乡、内下乡、晒北滩瑶族乡,金洞管理区以及新田县门楼下瑶族乡、金陵镇、骥村镇、莲花乡、龙泉镇、毛里乡、茂家乡、大坪塘乡、知市坪乡、三井乡、新圩镇、高山乡、新隆镇、石羊镇、陶岭乡等地。滑坡在区内危害较大,是重点防范的灾害类型,重点防治城镇为新田县城。
5、江永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5)
该区位于永州市西南部,包括江永县千家峒瑶族乡、上江圩镇、允山镇、潇浦镇、夏层铺镇、桃川镇,道县西南部月岩林场、新车乡,江华县铜山岭等地。区内重点防范的灾种是地面塌陷和泥石流,重点防治的城镇是江永县城,重点防治的交通干线为洛湛铁路,重点防治的矿山是铜山岭铜矿,重点防治的风景名胜区是千家峒自然保护区。
6、洪塘营-浆洞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6)
该区位于永州市东南部,包括道县四马桥镇、横岭瑶族乡、洪塘营瑶族乡,宁远县水市镇、湾井镇、九疑瑶族乡和蓝山县祠堂圩乡、犁头瑶族乡、竹管寺镇、汇源瑶族乡、塔峰镇、毛俊镇、浆洞瑶族乡等地。滑坡在本区危害较严重,是重点防范的灾害类型,重点防治城镇为蓝山县城,重点防治的风景名胜区是九嶷山森林公园,重点防治的交通干线是永(州)连(州)公路。
7、河路口-水口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A7)
该区位于永州市南部,包括江华瑶族自治县河路口乡、两岔河乡、大圩镇、小圩镇、清塘壮族乡、花江乡、湘江乡、水口镇、贝江乡、未竹口乡和大锡乡等地。区内重点防范灾害类型为滑坡,重点防治的水利工程是涔天河水库。
四、地质灾害防治项目
(一)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程
1、地质灾害基础调查
2010-2015年主要基础调查工作
(1)完成祁阳县、零陵区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工作。预计投入资金240万元。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2)完成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都庞岭国家自然保护区两处风景名胜区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预计投入资金100万元。实施部门:旅游、林业。
(3)完成境内2座大型、28座中型水库区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预计投入资金300万元。实施部门:水利。
(4)完成境内铁路、高速公路、国道、省道约830Km线路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预计投入资金250万元。实施部门:铁路、交通。
(5)完成1300处大中小学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工作。预计投入资金2600万元。实施部门:教育。
(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及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监测预警系统建设
(1)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设
通过建立公众报告与专业人员监测研究相结合的工作体制,开展群测群防系统建设与开发工作。建立市、县(区)各级政府领导的相应级别专业地质灾害监测机构,形成覆盖全市的群众监测网络和群专结合的预报预警系统,对全市642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实施监测预警工作(见附表8)。预计系统开发需投入资金50万元,年度工作经费5万元/年,隐患点监测建设费用578万元,合计工作费用633万元。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2)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区建设
选择在双牌县泷泊镇和东安县白牙市镇建立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区,以指导全市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预计投入资金360万元。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3)永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建设
通过对地质灾害预警预报数值模型研究和地质灾害预报等级模型标准设计以及崩塌、滑坡、泥石流区域群发性地质灾害预报指数分析,建立永州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型,形成较为科学、实用、符合永州地区的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指数确定方法和区域突发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模式。预计系统开发需投入资金50万元,年度工作经费40万元/年,近期规划五个工作年度需要安排200万元,合计工作费用250万元。此项工作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具体实施。
(4)市级地质灾害远程可视化应急预警指挥系统建设
本系统以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基础数据资料和监测预警数据资料为信息源,建立应急响应与指挥信息系统,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专业综合分析和信息传输与发布、信息实时处理、远程会商和快速决策等系统功能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信息服务平台。
当突发性地质灾害发生时,通过网络的可视化形式,实现分布在不同地方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和地质灾害防治决策人员实时察看地质灾害发生的现状,以会商形式,收集整理各位专家提出各类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并由地质灾害防治决策人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确保人身、财产以及重大工程安全、尽量减少灾害损失和对环境生态的不利影响等原则,选择出满意的应急预案,并对各种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出科学的评估和决策。
预计系统开发以及市级系统硬件建设,近期需要投入资金200万元,远期规划安排县级系统硬件建设。此项工作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具体实施。
2、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1)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综合研究
在全面完成永州地区各项地质灾害调查的基础上,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综合研究,总结永州地区地质灾害主要类型、分布规律、发育特征,主要控制影响因素及危害,预测致灾条件和主要区域;结合政府需求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防治建议;全面分析地质灾害调查成果及群测群防体系运行的防灾减灾效益,为政府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依据。预计近期规划需投入资金150万元。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2)市级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该项地质灾害防治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是面向市、县两级地质灾害管理决策部门和社会民众的, 是以地质灾害信息查询、预警和应急发布为目的。以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所产生的基础数据资料和监测预警数据资料为信息源,建立地质灾害信息管理、监测预警信息发布、集数据采集、存储、管理、专业综合分析和信息传输与发布、信息实时处理与快速决策等系统功能于一体,构建一个高效、稳定、安全的网络信息服务平台。预计系统开发建设需要投入资金150万元,年度数据库维护需要投入资金5万元/年,合计需安排资金175万元。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3)市级地质灾害数据库建设
在全面完成永州地区各项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工作后,需对调查成果进行数据库建设。对所有灾害信息按照相关建库技术要求进行集成汇总,为各项地质灾害信息系统提供地质灾害方面数据源支持。预计需投入开发资金50万元,年度数据库维护需投入资金5万元/年,合计近期规划需安排资金75万元。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4)防治宣传与培训体系建设
向社会开展防灾减灾科学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群众的防灾减灾意识。一是要充分利用各种舆论媒介,广泛宣传防灾减灾意义,传播防灾减灾基础知识和技能;二是对县(区)、乡镇国土资源主管人员和地质灾害严重的县(区)、乡镇管理人员定期举办防灾减灾知识培训,逐步提高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管理水平。本项工作预计需投入50万元/年,近期规划需投入250万元。此项工作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具体实施。
(三)地质灾害减灾工程
1.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2010年-2015年为近期规划,2016年-2020年度为远期规划。近期完成50处地质灾害隐患治理工程,预计将保护约5954人安全,避免约15669万元财产损失,估算需投入治理资金6200万元(详见表4-1、附表5)。实施部门:国土资源。
2.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近期完成52处地质灾害点搬迁避让工程,搬迁人口约5457人,估算需补助搬迁资金6300万元。实施部门:民政、移民、国土资源。
近期(2010-2015年)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表 表4-1
序号 |
灾 害 位 置 |
灾害 类型 |
危害情况 |
治理 经费 (万元) |
序 号 |
灾 害 位 置 |
灾害 类型 |
危害情况 |
治理 经费 (万元) |
||
威胁人口 (人) |
威胁财产 (万元) |
威胁人口 (人) |
威胁财产 (万元) |
||||||||
1 |
双牌县五里牌镇盘大岭村松树蛋 |
滑坡 |
52 |
80 |
100 |
26 |
冷水滩区杨家桥街道办事处泉陵宾馆亭 |
滑坡 |
197 |
200 |
150 |
2 |
双牌县茶林乡大河江村渠道 |
滑坡 |
160 |
600 |
150 |
27 |
道县四马桥镇滴水营村9组 |
滑坡 |
112 |
200 |
150 |
3 |
双牌县泷泊镇良村岔路口 |
滑坡 |
46 |
130 |
100 |
28 |
道县横岭乡棉竹江村2组征毛坪 |
滑坡 |
80 |
80 |
100 |
4 |
双牌县泷泊镇文化路西侧 |
滑坡 |
442 |
5200 |
150 |
29 |
祁阳县黎家坪镇陶家冲村8组 |
滑坡 |
69 |
200 |
100 |
5 |
双牌县塘底乡麻滩村5组 |
滑坡 |
87 |
100 |
100 |
30 |
祁阳县潘市镇高山村3、4、6组 |
滑坡 |
100 |
150 |
150 |
6 |
双牌县何家洞乡何家洞村 |
滑坡 |
103 |
50 |
150 |
31 |
祁阳县下马渡镇罗家岭村6组 |
滑坡 |
59 |
60 |
100 |
7 |
双牌县打鼓坪林场打鼓坪村2组 |
滑坡 |
55 |
50 |
100 |
32 |
祁阳县浯溪镇光明村5组 |
滑坡 |
90 |
60 |
100 |
8 |
双牌县江村镇金滩村1组(正冲漯) |
滑坡 |
70 |
90 |
100 |
33 |
祁阳县七里桥镇葛井坳村7组 |
滑坡 |
68 |
50 |
100 |
9 |
双牌县理家坪乡塘于洞村5组 |
滑坡 |
64 |
150 |
100 |
34 |
祁阳县潘市镇佬司里村3、4、5组 |
滑坡 |
113 |
160 |
150 |
10 |
双牌县理家坪乡零田洞村13组 |
滑坡 |
49 |
100 |
100 |
35 |
祁阳县黄泥塘观马村1、2、3、9组 |
滑坡 |
130 |
180 |
150 |
11 |
江华县湘江乡湘江村大湾组茶叶岭 |
滑坡 |
215 |
500 |
150 |
36 |
金洞管理区晒北滩乡移民新区 |
滑坡 |
97 |
300 |
100 |
12 |
江华县贝江乡乡政府院内 |
滑坡 |
50 |
100 |
100 |
37 |
金洞管理区石鼓源乡石鼓源村11组 |
滑坡 |
44 |
35 |
100 |
13 |
江华县两岔河乡峻山村 |
滑坡 |
40 |
110 |
100 |
38 |
金洞管理区石鼓源乡源头村4-7组 |
滑坡 |
200 |
470 |
150 |
14 |
江华县大圩镇士林村1-3组 |
滑坡 |
72 |
90 |
100 |
39 |
东安县白牙市镇茶亭社区青山坞 |
滑坡 |
130 |
180 |
150 |
15 |
江华县未竹口乡政府 |
滑坡 |
300 |
600 |
150 |
40 |
东安县白牙市镇周塘村5组 |
滑坡 |
140 |
50 |
150 |
16 |
宁远县棉花坪乡排山坳村 |
滑坡 |
118 |
200 |
150 |
41 |
东安县横塘镇白滩河村 |
崩塌 |
50 |
40 |
100 |
17 |
宁远县禾亭镇大邦村鲁塘 |
滑坡 |
188 |
480 |
150 |
42 |
零陵区梳子铺乡木塘村5组 |
滑坡 |
128 |
500 |
150 |
18 |
新田县金陵镇山林岗村茶园脚组 |
滑坡 |
130 |
300 |
150 |
43 |
零陵区富家桥镇小江河村二组 |
滑坡 |
50 |
100 |
100 |
19 |
新田县大坪塘乡黄沙溪村2组 |
滑坡 |
110 |
800 |
150 |
44 |
蓝山县毛俊镇龙江村 |
滑坡 |
120 |
200 |
150 |
20 |
新田县大坪塘乡草坪村7、8、9组 |
滑坡 |
150 |
500 |
150 |
45 |
蓝山县楠市镇甘溪村15组 |
滑坡 |
70 |
70 |
100 |
21 |
新田县三井乡罗家坪村1组 |
滑坡 |
136 |
300 |
150 |
46 |
蓝山县祠堂圩乡虎溪村寨山 |
崩塌 |
40 |
40 |
100 |
22 |
新田县高山乡程家村11组 |
滑坡 |
207 |
500 |
150 |
47 |
蓝山县土市乡新安村12组 |
滑坡 |
54 |
84 |
100 |
23 |
新田县大坪塘乡草坪村 |
滑坡 |
460 |
400 |
150 |
48 |
蓝山县毛俊镇龙江村2、6组 |
滑坡 |
40 |
100 |
100 |
24 |
冷水滩区花桥街镇峦山岭村螃虾冲组 |
滑坡 |
40 |
20 |
100 |
49 |
蓝山县新圩镇双河村下河 |
滑坡 |
80 |
150 |
100 |
25 |
冷水滩区黄阳司镇刘家排村罗家院组 |
滑坡 |
300 |
500 |
150 |
50 |
蓝山县荆竹乡大坦村大鱼梁组 |
滑坡 |
49 |
60 |
100 |
|
|
|
|
|
|
|
合 计 |
|
5954 |
15669 |
6200 |
近期(2010-2015年)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规划表 表4-2
序号 |
灾 害 位 置 |
灾害 类型 |
危害情况 |
搬迁 经费 (万元) |
序 号 |
灾 害 位 置 |
灾害 类型 |
危害情况 |
搬迁 经费 (万元) |
||
威胁人口 (人) |
威胁财产 (万元) |
威胁人口 (人) |
威胁财产 (万元) |
||||||||
1 |
双牌县茶林乡全药冲3组 |
泥石流 |
110 |
100 |
100 |
27 |
新田县门楼下乡起头岭村6组 |
滑坡 |
38 |
40 |
50 |
2 |
双牌县茶林乡茶林中学 |
泥石流 |
102 |
50 |
100 |
28 |
新田县金陵镇千马坪村11、12、13组 |
滑坡 |
130 |
250 |
150 |
3 |
双牌县永江乡六盘村书漯 |
滑坡 |
112 |
160 |
100 |
29 |
新田县门楼下乡大桥边村1、2组 |
滑坡 |
66 |
45 |
100 |
4 |
双牌县龙泊镇人大西侧 |
滑坡 |
200 |
120 |
200 |
30 |
新田县龙泉镇秀峰社区兴林路6巷 |
地面塌陷 |
71 |
400 |
100 |
5 |
双牌县塘底乡刘家寨村 |
滑坡 |
45 |
80 |
50 |
31 |
新田县大坪塘乡社湾村5组 |
崩塌 |
48 |
150 |
50 |
6 |
双牌县何家洞乡蔡里口村6组 |
崩塌 |
30 |
70 |
50 |
32 |
新田县新隆镇乔亭村山水塘 |
滑坡 |
37 |
50 |
50 |
7 |
双牌县何家洞乡粗石江村3组 |
滑坡 |
72 |
150 |
100 |
33 |
宁远县清水桥镇洛家洞村15组 |
滑坡 |
50 |
100 |
50 |
8 |
双牌县理家坪乡车龙村1-3组 |
地面 塌陷 |
65 |
80 |
100 |
34 |
宁远县冷水镇宝山村九组 |
滑坡 |
65 |
65 |
100 |
9 |
江华县桥头铺铜山岭有色金属矿 |
地面 塌陷 |
70 |
40 |
100 |
35 |
宁远县湾井镇和成村十六组 |
滑坡 |
45 |
60 |
50 |
10 |
江华县花江乡黄石村(乡政府驻地) |
滑坡 |
60 |
50 |
100 |
36 |
宁远县九嶷山乡山头源村茶叶漕 |
滑坡 |
49 |
90 |
50 |
11 |
江华县水口镇水源居委会 |
滑坡 |
60 |
80 |
100 |
37 |
道县井塘乡加六洲村4、5、6组 |
地面 塌陷 |
800 |
1200 |
800 |
12 |
江华县贝江乡大田村大田组 |
滑坡 |
37 |
20 |
50 |
38 |
零陵区邮亭圩镇梅江村8-10组 |
地面 塌陷 |
148 |
500 |
150 |
13 |
江华县两岔河乡蕉叶村蕉叶坪 |
滑坡 |
36 |
35 |
50 |
39 |
零陵区凼底乡高桥村2-3组 |
崩塌 |
33 |
50 |
50 |
14 |
江华县码市镇龙湾村冬梨澡组 |
滑坡 |
35 |
20 |
50 |
40 |
零陵区凼底乡江边村5组 |
崩塌 |
31 |
70 |
50 |
15 |
江华县河路口镇牛路村下扎头源 |
泥石流 |
35 |
65 |
50 |
41 |
零陵区石岩头镇蔡家村六组 |
滑坡 |
36 |
25 |
50 |
16 |
江永县潇浦镇白塔脚村 |
地面 塌陷 |
40 |
60 |
50 |
42 |
冷水滩区花桥街镇良木塘村小井组 |
滑坡 |
38 |
40 |
50 |
17 |
江永县夏层铺镇汉江源村汇溪口 |
泥石流 |
46 |
50 |
50 |
43 |
冷水滩区普利桥镇石马村赵家冲组 |
地面 塌陷 |
49 |
50 |
50 |
18 |
江永县源口自然保护区大田村1组 |
滑坡 |
122 |
150 |
150 |
44 |
祁阳县观音滩镇双童双合村 |
地面 塌陷 |
450 |
800 |
500 |
19 |
江永县源口自然保护管理局大田村3组 |
滑坡 |
60 |
450 |
100 |
45 |
祁阳县下马渡东溪源村4组 |
滑坡 |
35 |
25 |
50 |
20 |
江永县铜山岭农场河源村 |
岩溶 塌陷 |
210 |
300 |
200 |
46 |
祁阳县浯溪镇东风村桃李坪 |
地面 塌陷 |
40 |
100 |
50 |
21 |
东安县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 |
泥石流 |
300 |
200 |
300 |
47 |
祁阳县茅竹镇茅竹村8组 |
滑坡 |
58 |
60 |
100 |
22 |
东安县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管理局紫云工区 |
滑坡 |
70 |
30 |
100 |
48 |
祁阳县黄泥塘镇龙口冲村 |
滑坡 |
51 |
30 |
100 |
23 |
东安县大庙口镇南溪村3组 |
泥石流 |
800 |
100 |
800 |
49 |
祁阳县三口塘镇五星村二组 |
地面 塌陷 |
111 |
45 |
150 |
24 |
东安县大庙口镇斜溪村 |
滑坡 |
40 |
20 |
50 |
50 |
道县营江乡社头村2、3组 |
滑坡 |
38 |
55 |
50 |
25 |
东安县川岩乡江田村3组 |
滑坡 |
70 |
48 |
100 |
51 |
道县白芒铺乡精华村1组 |
滑坡 |
39 |
100 |
50 |
26 |
东安县黄泥洞林场牛头寨 |
泥石流 |
36 |
30 |
50 |
52 |
蓝山县太平圩乡渣湾村月溪 |
滑坡 |
38 |
40 |
50 |
|
|
|
|
|
|
|
合 计 |
|
5457 |
6998 |
6300 |
3. 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
由于地质灾害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每年汛期都可能出现一些需要应急处置的地质灾害。因此每年需安排应急处置资金100万元。2010年-2015年需安排专项资金500万元。此项工作由市政府牵头组织,国土资源部门具体实施。
五、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一)法制建设措施
全面贯彻执行国务院《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严格执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依法行政。
1、建立地质灾害易发区及危险区生产、建设活动管理制度
在地质灾害易发区内从事生产和工程建设活动,必须按规定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经评估认为可能引发地质灾害或者可能遭受地质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配套建设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执行设计、施工和验收“三同时”原则。
2、制定地方性优惠政策,鼓励社会、企业或个人参与地质灾害治理
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在土地出让、矿产开发、规划选址、安置补偿、税费减免、社会保障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利用市场化方式引进社会资金进行地质灾害治理。
3、制定地方保护法规
在《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的基础上,结合永州市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的地质灾害管理办法,并切实予以贯彻落实。
(二)行政管理措施
1、切实加强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
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列入议事日程,认真贯彻执行《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结合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战略方针,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系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管理机构,实行地质灾害辖区负责制,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做到机构落实、组织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资金落实,不断把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推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轨道。
2、严格落实各部门的地质灾害防治责任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按照各自法定职责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国土资源部门要做好地质灾害防治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工作,建立健全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监控系统;规划和建设部门要加强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规划审批和建设管理,在编制和实施城市总体规划过程中,要将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必备的组成部分;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严格制止和严肃查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违法违章建设;交通部门要做好铁路、公路沿线高陡边坡的排查、监测和应急处置工作;水利部门要做好水利水电工程设施地质灾害防治、抢险、救助工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做好因矿山事故引发的地质灾害处置工作;教育部门排查山区学校地质灾害隐患,参与校区地质灾害的抢险救灾及治理工作;旅游部门应做好景区地质灾害的预防、应急和治理;气象部门做好气象信息的收集,会同国土资源部门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民政、卫生、公安部门做好灾后应急抢险救灾、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和社会治安工作。
3、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执法力度
严格执行国家和省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以法促管、以法促治、依法行政,对违法进行自然资源开发、破坏地质环境和引发地质灾害的现象和行为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4、建立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机制
县(区)人民政府要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把防治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每年要安排必需的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确保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科研、监测、预报预警、抢险救灾、工程治理和搬迁避让工作的顺利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投入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并随着国力的增强而相应增加。应建立多种灵活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融资渠道,逐步形成地质灾害防治经费的良性机制。
5、大力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各级政府及国土资源等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宣传力度,扎实细致地做好宣传、培训工作,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媒体,广泛宣传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普及地质灾害防治常识,使地质灾害防治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市、县(区)要制订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培训规划与计划,要使广大干部和群众都掌握地质灾害防治的基本常识,增强防灾意识,提高抗灾和自救能力,减少和避免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目的。
(三)技术保障措施
1、依靠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创新
加强科学技术研究,充分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卫星定位系统(GPS)、气象观测系统等技术为支撑,提高地质灾害信息快速采集、处理和信息共享机制,实现地质灾害在线监测,使科学技术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得到深入的开展和应用,全面提高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综合能力。
2、加强人员培训,引进科技人才
加强人员培训工作,逐步提高干部群众的防灾减灾和管理水平,同时要引进和聘请专业技术人才及专家,为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服务。
(四)资金保障措施
1、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各级人民政府应按《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湖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地方各级人民政府都要安排适当经费,用于地质灾害防治和救助工作。
2、坚持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
因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费用,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出资进行治理。对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未及时治理的,由各县以上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治理,逾期不治理或者治理不符合要求的,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治理,所需费用由责任单位承担,并追究责任单位相应的法律责任;发生在重要设施、交通沿线附近的地质灾害,由所属部门负责筹集资金并且组织治理工程实施,国土资源部门应做好相应的配合工作;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经费,列入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的财政预算。
3、建立多元化、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
建立政府、社会参与地质灾害防治的机制,利用市场化方式引进社会资金,鼓励企业和个人参与地质灾害治理,各相关部门也需分层、分级多方筹措资金,建成多种灵活有效的地质灾害防治资金投入的良性机制,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财政资金补助。
4、切实落实年度地质灾害防治经费
各级政府年度地质灾害防治资金应及时到位。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各级财政应考虑列支费用,或者按照《湖南省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管理暂行办法》(湘财建[2007]75号)的有关规定,从收取的矿业权价款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分成收入中提取不低于10-15%的比例,建立地质灾害防治基金,专项用于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和防治工程。规划建设、水利、交通、铁路等相关部门,每年也要安排适当资金用于辖区地质灾害调查、防治等工作。
(五)抢险救灾措施
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按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做好各项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1、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作
各县(区)、乡(镇、街道)、村和基层群众组织等群测群防人员,应当加强地质灾害险情巡回检查,发现险情及时处置和报告,为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和抢险救灾争取时间。
2、落实各级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
市、县(区)、乡(镇)以及街道和社区要成立应急抢险小分队,做好应急救助装备、资金和物质储备,明确预警信号,做到应急通信有保障,并定期举行抢险救灾演习。
3、及时监控和控制险情及灾情的发生、发展
要及时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对灾害实施监测,视险情发展程度实施临时防护工程,尽力延缓或排除险情继续发展,争取抢险救灾的主动。
4、根据险情实施人员和财产撤离方案
当灾害即将发生时,应及时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抢险救灾队伍,将危险区内的居民和财产迅速撤离到安全地带,同时将险情和灾情逐级上报当地人民政府和主管部门。
5、以人为本,果断处置
在实施撤离方案时,要妥善做好老、弱、病、残、孕妇等人员的撤离工作,必要时应果断采取紧急撤离和搬迁避让强制措施,最大限度避免人员伤亡。
六、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经费估算和效益评估
(一)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经费估算
《规划》实施经费主要由地质灾害基础调查、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和防灾减灾工程四方面组成,实施经费分别为3490万元、1730万元、650万元和13000万元,合计近期(2010年-2015年)目标实施经费为18870万元,各项费用组成见表6-1。远期目标实施经费未估算。
(二)经费筹措原则
1、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因自然因素造成的地质灾害防治和基础调查经费,在划分事权和财权基础上,分别列入市、县财政预算,经费支出以市、县财政为主,争取国家及省财政补助。
2、因工程建设等人类工程活动引发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按照“谁诱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负责。
3、危及铁路、公路、水利、电力、通信、矿山和企业等安全的地质灾害治理经费,由各行业自行负责。
4、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应与异地扶贫搬迁、城镇改造、小城镇建设、退耕还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农田示范区等工程相结合,由相关部门共同筹措资金。
5、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应与基础设施建设、矿山环境恢复治理、大江大河综合开发与治理、易发区内工程项目建设等相结合,由相关部门和单位共同筹措资金。
6、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基础调查与区划工作、科学技术研究由各级人民政府承担。防治费用力争多渠道、多层次投入。各级政府要把地质灾害防治费用列入财政预算,确保地质灾害防治经费来源。
2010-2015年《规划》实施经费估算汇总表 表6-1
规 划 项 目 |
估算单价 |
近期规划经费估算 |
备注 |
||
工作量 |
经费估算(万元) |
||||
地质灾害基础调查 |
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 |
120万元/县 |
2县 |
240 |
|
风景名胜区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
50万元/处 |
2处 |
100 |
|
|
大中小学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
2万元/所 |
1300所 |
2600 |
|
|
大中型水库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
10万元/处 |
30处 |
300 |
|
|
重要交通线1:5万地质灾害专项调查 |
0.3万元/Km |
830Km |
250 |
|
|
小 计 |
|
|
3490 |
|
|
监 测 预 警 系 统 建 设 |
市级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
0.5-1万元/点 |
667点 |
845 |
|
开发:50万元 |
1套 |
50 |
|
||
维护:5万元/年 |
5年 |
25 |
|
||
市级地质灾害监测示范区建设 |
180万元/区 |
2区 |
360 |
|
|
市级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系统建设 |
开发:50万元 |
1套 |
50 |
|
|
工作:40万元/年 |
5年 |
200 |
|
||
市级地质灾害远程可视化应急预警 指挥系统建设 |
200万元/市级 |
1市 |
200 |
|
|
小 计 |
|
|
1730 |
|
|
科 技 支 撑 体 系 建 设 |
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综合研究 |
150万元/期 |
1期 |
150 |
|
永州市地质灾害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
开发:150万元 |
1套 |
150 |
|
|
维护:5万元/年 |
5年 |
25 |
|
||
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建设 |
开发:50万元 |
1套 |
50 |
|
|
维护:5万元/年 |
5年 |
25 |
|
||
地质灾害防治的宣传与培训 |
50万元/年 |
5年 |
250 |
|
|
小 计 |
|
|
650 |
|
|
防灾减灾工程 |
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 |
100-150万元/处 |
50处 |
6200 |
|
重大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 |
50-100万元/处 |
52处 |
6300 |
|
|
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处置工程 |
100万元/年 |
5年 |
500 |
|
|
小 计 |
|
|
13000 |
|
|
总 计 |
18870 |
|
(三)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实施的效益评估
永州地区地质灾害种类多、分布广泛、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防治难度大。一些城镇、机关学校、重要工程设施和村庄遭受地质灾害的严重威胁,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可有效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的实施不以盈利为目的,主要表现在防灾减灾效益上。《规划》中地质灾害调查实施后,将查明我市地质灾害空间分布规律和危害状况,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系统的基础资料,能增强广大民众防灾减灾和保护地质环境意识,提高群众的抗灾能力,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科学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主要表现在专业化网络和群测群防网络的建立,使全民参与地质灾害防治,为减少地质灾害损失发挥积极作用;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可使群众采取临灾应急防范措施,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将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程实施后,将有效防止重大地质灾害发生,使群众生命财产得到保障,可减轻地质灾害对农田、村庄、交通道路的破坏,恢复当地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生产、生活设施,为当地群众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发展环境,其环境效益将十分突出。
附 则:
1、本《规划》由《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文本、附件、附图及附表组成,附件、附图及附表与规划文本具有同等效力;
2、本《规划》经永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发布实施;
3、本《规划》由永州市国土资源局负责解释。
附件、附图、附表(由市国土资源局另行印发):
1、规划附件
(1)专题一:《永州市地质灾害现状与趋势分析及基础调查研究》;
(2)专题二:《永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和重点防治区区划研究》;
(3)专题三:《永州市地质灾害减灾工程规划研究》;
(4)专题四:《永州市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规划研究》。
2、规划附图
(1)《永州市地质灾害分布图》;
(2)《永州市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3)《永州市地面塌陷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图》;
(4)《永州市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分布图》;
(5)《永州市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建设规划图》;
(6)《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规划图》;
(7)《永州市地质灾害治理工程规划图》;
(8)《永州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规划图》。
3、规划附表
(1)《永州市已发生地质灾害统计表》;
(2)《永州市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表》;
(3)《永州市地质灾害易发区划分说明表》;
(4)《永州市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区(段)说明表》;
(5)《永州市地质灾害重点治理工程规划表》;
(6)《永州市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工程规划表》;
(7)《永州市地质灾害调查规划表》;
(8)《永州市地质灾害监测网络规划表》。